close

今天早上里加的天氣有雨

里加人口數約90萬

也可以看到東正教堂

但這裡的東正教堂屬於路德教派

主色以籃色與綠色為主

很美吧!

明年是拉脫維亞建國一百年

阿望夏季與秋季會再度來到這裡

歡迎大家一起來

里加(拉脫維亞語:Rīga

是拉脫維亞的首都,也是3個波羅的海國家(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中最大的城市,位於波羅的海岸邊,道加瓦河口。里加又是波羅的海國家主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工商業中心。里加的歷史中心被列入世界遺產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別認為里加豐富的新藝術運動建築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里加歷史

里加位於古代利沃尼亞人(屬於芬人諸民族)的居住地上,位於道加瓦河與里加河的交會處,並曾存在過一個稱為里加湖的景觀,雖然它現在已經不復存在了。里加這個名稱也是從里加河而來的。

歷史學家認為現代的里加是由德國商人傭兵與十字軍12世紀後期抵達此地所奠基的,當時因為這個地區人口稀少,於是對於傳教士傳播當地人民基督教是一個良好的機會。德國商人則是在1158年建立與波羅的人貿易的前哨站,而奧斯定會僧侶則在1190年在此設立修道院

里加的亞伯特1199年成為利沃尼亞教區的主教,他在1200年帶領23艘船艦及500名十字軍抵達里加,並成立聖劍兄弟騎士團Livonian Brothers of the Sword)。

里加提供了西歐與波羅的人或俄羅斯的貿易路線,後來里加也在1282年加入漢薩同盟。漢薩同盟也讓里加的政治與經濟更加穩定,讓里加可以度過後來的政治動盪。

里加在1522年接受了宗教改革的主張,結束了大主教的統治權力。隨著條頓騎士團1561年沒落,里加成為自由城市達20年之久。直到1581年時,里加受到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影響。里加在1621年受到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當時他參加了三十年戰爭)的統治。在1656年至1658年的俄羅斯-瑞典戰爭期間,里加受到俄羅斯的攻擊。直到1710年時,里加都是瑞典最大的城市,並且保持自治的地位。不過在1710年,在大北方戰爭的影響之下,里加受到沙皇彼得大帝的侵犯。俄羅斯與瑞典後來簽訂尼斯塔德條約,這也象徵瑞典統治時期的結束,俄羅斯霸權的開始。因為尼斯塔德條約,里加成為俄羅斯帝國的領土,變成一座工業化的港口都市。這樣的狀態持續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結束。

雖然波羅的海地區經過長久的改變與戰爭,波羅的海德國人仍然在里加擁有優越的地位。在幾個世紀裡,里加都使用德語為官方語言,直到俄語在1891年成為新官方語言為止(因為俄羅斯帝國推行俄羅斯化的緣故)。於是,拉脫維亞人從19世紀中葉開始取代德國人成為里加人口最多的種族。也因為拉脫維亞資產階級的崛起使得里加成為拉脫維亞民族復興的中心。1905年發生的俄羅斯革命(由拉脫維亞社會民主工人黨 Latvian Social Democratic Workers' Party)所主導)則達到社會主義活動的巔峰。

里加緊接著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與1917年俄國革命的影響。德國軍隊在1917進入里加,而1918年簽訂的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則將拉脫維亞割讓給德國。不過因為191811月簽訂的康邊停戰協定,德國放棄拉脫維亞的主權,促使拉脫維亞與其他波羅的海國家宣布獨立。拉脫維亞在19181118日正式宣布獨立,里加於是成為拉脫維亞的首都。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1918-1940年),拉脫維亞將注意力從俄國轉向西歐國家,建立了一個民主的議會制政府。英國與德國取代俄羅斯成為拉脫維亞主要的貿易夥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里加在1941年被蘇聯所佔領,而納粹德國則在1941年至1944年間佔領這個城市。在這段時期,波羅的海德國人被強制送回德國,而猶太人則被迫進入猶太人社區,並在開瑟瓦德(Kaiserwald)與Salaspils建造集中營

紅軍後來再度於1945年佔領里加,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里加幾乎失去3分之一的人口。里加也開始工業化,並從拉托維亞其他地區湧入大量的人口進入里加,特別是俄羅斯人,並因此改變人口結構。

廉價航空公司航線在2004年開始服務里加,並因此逐漸吸引大量的觀光客進入。

里加連外大橋與海景

拉脫維亞自由廣場

位於里加新舊城交接處,聳立在廣場正中央的自由紀念碑(Brīvības Piemineklis)可說是里加市區最顯眼的紀念性建築。歷時4年,紀念碑於1935年由拉脫維亞人民的捐獻蓋成,深刻描繪出1930年代拉脫維亞人渴求的國家主義。整座紀念碑包含13組雕刻,包括「智慧的工作者」、「家庭」、「祖國的守護者」、「扔掉鎖鍊的人」等,分別象徵著拉脫維亞的過去、人民的智慧、獨立的願望,以及對未來的希望。紀念碑最頂端站立著一尊面朝西方的自由女神像,雙手高舉著三顆鍍金星星,代表著拉脫維亞三個歷史區域——KurzemeVizemeLatgale,上頭同時刻著銘文:Tēvzemei un Brīvībai,意思是「為了祖國和自由」。目前紀念碑下方每天都有衛兵負責守衛,釘子似地挺直站立,每個整點則有衛兵交接儀式。

里加主教座堂(拉脫維亞語:Rīgas Doms

是拉脫維亞首都里加的信義會主教座堂,瀕臨道加瓦河。始建於1211年,是波羅的海國家最大的中世紀教堂。在里加另有2座主教座堂:天主教的聖雅各伯主教座堂和正教會的聖誕主教座堂。新教的主教座堂,可能是波羅的海國家中最大的教堂,建於13世紀,歷史上曾經數次改建。它擁有一台1844年的華麗管風琴

里加聖彼得教堂

是拉脫維亞首都里加的一座高聳的教堂,123(戰前高136米),始建於1209年,15世紀初由羅斯托克石匠擴建。目前的鐘樓完成於1746年,歷史上曾遭雷電襲擊,其中兩次造成坍塌(1666年和1721年)。二戰以前,這是歐洲最高的木製建築。戰爭期間,屋頂和鐘樓毀於大火。1970年代,蘇聯工程師重建教堂,並安裝了一部電梯,使人們可以在70米高處眺望里加風光。

瑞典門(拉脫維亞語:Zviedru vārti

是拉脫維亞首都里加舊城唯一保留下來的城門,興建於1698年,作為里加城牆的一部分,塔街(Torņa ielā)經過此門通往城牆外的瑞典軍營。

里加三兄弟(拉脫維亞語:Trīs brāļi

是拉脫維亞首都里加最古老的民居建築群。它們座落於馬薩比爾森街17號、19號和21號,每座住宅建築分別代表中世紀住宅建築不同的發展時期

貓之屋(Kaķu Nams)

是里加最逗趣的一間房子,於1909年由建築師Friedrich Schefel所設計,而委託設計的屋主是一位極富有的德國貿易商。他曾經被拒絕加入聲望地位極高的「大基爾特」,為了報復,他在附近蓋了這幢豪宅,並在房子兩旁的高塔頂端放上兩隻發怒的貓,把高高舉起的尾巴對準「大基爾特之屋」。為此雙方還告上法庭,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打,衝突方休,後來貓還是被轉了個方向。無論如何,貓之屋已經成為里加知名度最高的建築物,只要在路上問當地人,誰都能清楚指出貓之屋的方位。

arrow
arrow

    開運天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