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前往愛沙尼亞的日子
這是我們要搭車前往愛沙尼亞了
來到愛沙尼亞的塔林第一個景點
卡德羅格宮殿(愛沙尼亞美術館)
彼得大帝為凱薩琳一世在出生地新建的宅邸
下瞭一點綿綿細雨
不引響遊園心情
但整體的感覺多了一點詩意
感謝媽祖保佑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媽祖的行腳者阿望
愛沙尼亞共和國
(愛沙尼亞語:Eesti Vabariik,愛沙尼亞語發音: [ˈeːsti];英語:Republic of Estonia),通常簡稱「愛沙尼亞」,歐洲國家之一。
愛沙尼亞位於歐洲東北部,是波羅的海三國之一,其國土西向波羅的海,北向芬蘭灣,東臨楚德湖,南面和東面分別同拉脫維亞和俄羅斯接壤。該國目前為世界高收入經濟體之一,首都塔林以空氣品質良好著名。愛沙尼亞目前為歐洲聯盟暨歐元區及申根區、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成員國。
愛沙尼亞歷史
愛沙尼亞地區的史前先民是屬於芬蘭-烏戈爾人的愛沙尼亞族人。至1227年,愛沙尼亞漸被丹麥和日耳曼人的利窩尼亞騎士團(持劍騎士團)征服,基督教因而進入。自此以後,愛沙尼亞多次由北歐各列強統治,其中包括丹麥、瑞典、波蘭,最終被俄國兼併。
18世紀被俄羅斯沙皇國吞併,俄國十月革命之後獨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再次被蘇聯吞併。1991年,愛沙尼亞再次恢復獨立。愛沙尼亞的現代國名(Eesti)來源於古斯堪地那維亞人,他們稱那些住在東斯堪地那維亞的部族們為esti。在公元98年,塔西佗在他的著作《日耳曼尼亞志》中用了一個稍微不同的詞「aestii」來形容愛沙尼亞。愛沙尼亞人自己廣泛運用「Eesti」來稱這個國家,該名稱不早於19世紀。
第一次獨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的1918年2月25日,愛沙尼亞的德裔居民在德林斯漢森男爵(Baron Dellingshansen)領導下發動暴動,請求德國軍隊進入愛沙尼亞。根據1918年3月3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蘇俄)與德意志帝國簽訂的布列斯特和約,蘇俄將芬蘭、愛斯特蘭(愛沙尼亞)、里夫蘭(拉脫維亞)、立陶宛和烏克蘭地區割讓給德國,蘇俄紅軍和俄國赤衛隊從這些領土上撤出。之後德國曾試圖在被蘇俄割讓的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地區建立一個從屬於德意志帝國的波羅的聯合公國,以梅克倫堡的阿道夫·弗里德里希公爵為元首。
1918年11月,德國爆發11月革命,隨後於11月11日宣布投降。蘇俄藉機宣布廢除《布列斯特和約》,試圖收回割讓給德國的領土。在這種情況下,愛沙尼亞於1918年11月28日宣布獨立,國內的德裔居民組建了志願軍團,和新組建的愛沙尼亞軍隊一道抵抗蘇俄紅軍和赤衛隊的進攻。1919年2月1日,曾經率兵參加芬蘭內戰的德國將軍戈爾茨(Rüdiger von der Goltz)率領由德國軍人組成的「自由軍團」(Freikorps)前往愛沙尼亞援戰,最終令蘇俄政府在1920年2月2日與愛沙尼亞簽署《塔爾圖和約》,蘇俄「無保留地承認愛沙尼亞國的獨立,並自動地永遠放棄俄國……對愛沙尼亞人民和領土所持有的主權權利」。
被蘇聯吞併
佔領波羅的海國家
1939年8月23日,納粹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和蘇聯外長莫洛托夫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條約的秘密附件中,兩國劃分了在波蘭和波羅的海的勢力範圍:「如果對於……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芬蘭和立陶宛所屬的土地進行領土和政治上的重新安排,立陶宛的北部邊界應成為德國和蘇聯勢力範圍的邊界……如果對於屬于波蘭的土地進行領土和政治上的重新安排,德國和蘇聯的勢力範圍大體上應為納累夫河、維斯瓦河和桑河為界」。
根據這一秘密附件,蘇聯於9月25日與愛沙尼亞開始談判,9月28日與其簽訂條約,取得了在戰爭期間占領某些港口和軍事設施、並在有關地區駐軍的權利。1940年6月16日,蘇聯向愛沙尼亞提出所謂「保證實施互助條約和防止反蘇挑釁行為」的要求,隨後出兵占領了愛沙尼亞全境,逮捕其政府官員,廢除憲法,建立了共產黨政府。1941年6月14日,愛沙尼亞被蘇聯吞併,成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是為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蘇聯的占領和吞併沒有得到美國和西方國家的承認,美國還凍結了愛沙尼亞國家銀行存放在美國的黃金儲備。
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3個星期後即占領了愛沙尼亞全境。愛沙尼亞人視德國軍隊為「解放者」,並與其展開合作,在武裝親衛隊中還成立了一個愛沙尼亞師。1944年9月德軍從愛沙尼亞撤退時,蘇聯再度佔領愛沙尼亞,原愛沙尼亞共和國總理約里·烏爾洛特斯宣布成為總統(原總統康斯坦丁·帕茨已於1940年被蘇聯逮捕),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組建了流亡政府,該政府一直延續到199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愛沙尼亞損失了22萬人,相當於戰前人口的1/5。有8萬人流亡到西方。
由於愛沙尼亞人與德國合作,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遭到蘇聯的強烈報復。蘇聯紅軍轟炸了塔林和納爾瓦等城市,造成大量平民傷亡。蘇聯重新占領愛沙尼亞後還進行了大規模的逮捕和處決。反抗蘇聯占領的愛沙尼亞游擊隊「森林兄弟」一直戰鬥到1948年(立陶宛、西烏克蘭的類似游擊隊戰鬥至1950年代),最後一名游擊隊員在1978年才被逮捕。
被蘇聯吞併後愛沙尼亞的領土變動
為了報復愛沙尼亞人參與蘇德戰爭,蘇聯還調整了該加盟共和國的邊界,把一部分領土轉給了俄羅斯。從1949年5月起,蘇聯開始向西伯利亞流放愛沙尼亞人,並遷入俄羅斯人,以改變該共和國的人口構成。至1952年,愛沙尼亞人在該共和國內的比例已從1941年的90%下降至48%。
史達林去世後,蘇聯對愛沙尼亞的控制有所放鬆。從1950年代後期開始,愛沙尼亞人被允許與外國聯繫,1960年開通了塔林至赫爾辛基的輪渡。在愛沙尼亞可以接收到芬蘭的電視節目,但電視要經過特殊改造。戈巴契夫時代,對愛沙尼亞的控制進一步放鬆,該國開始出現持不同政見的政治團體及政黨,例如愛沙尼亞人民陣線、綠黨、愛沙尼亞民族獨立黨等。1988年11月16日,愛沙尼亞最高蘇維埃通過了關於共和國享有獨立於蘇聯的主權的聲明,1989年1月通過了將愛沙尼亞語定為官方語言的法令,同年2月24日恢復了第一共和國時期的藍黑白三色國旗,8月和11月通過了新的選舉法。1989年8月23日,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發起了「波羅的海之路」人鏈,紀念三國同在二戰中被蘇聯非法佔領,追求恢復獨立。
第二次獨立
1990年2月24日,愛沙尼亞公民經選舉產生了成員為464人(包括1940年後被流放的愛沙尼亞人代表35人)組成的愛沙尼亞國會。同年3月選舉產生的新一屆愛沙尼亞最高蘇維埃宣布恢復愛沙尼亞主權,並進入獨立前的「過渡時期」。該年5月,最高蘇維埃宣布恢復「愛沙尼亞共和國」的國號,並且規定只有經該蘇維埃批准通過的法律才可在愛沙尼亞施行。
1991年8月19日蘇聯發生8·19政變,愛沙尼亞於8月20日宣布獨立。最高蘇維埃主席阿諾德·呂特爾指示正在芬蘭訪問的外交部長,在得到政府特別指令前留在那裡,以便必要時建立流亡政府。俄羅斯聯邦於8月26日發表聲明,承認波羅的海三國和其他加盟共和國的獨立要求,並且特別指明俄羅斯對三國放棄要求修改邊界的權利。
八一九政變失敗後,蘇聯國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9月6日決定承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三國的獨立,並委託蘇聯外交部發表聲明,支持這三個共和國加入聯合國和以平等的成員身份參加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愛沙尼亞領土上的俄羅斯軍隊於1994年全部撤出,愛沙尼亞於2004年加入了歐盟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2007年12月21日成為申根公約會員國。
2006年9月23日,經過兩階段的總統選舉,托馬斯·亨德里克·伊爾韋斯當選。
愛沙尼亞地理
愛沙尼亞位於東經21.5與28.1度、北緯57.3與59.5度之間,波羅的海東岸,總面積為45227平方公里,海拔平均只有50米。自然資源匱乏,油頁岩、石灰岩為主要礦產,森林遍布國土的47%。愛沙尼亞境內有1400個湖泊(大多數都較小,最大的為楚德湖,面積為3555平方公里),沼澤眾多,海岸線長達3794公里,有許多海灣、海峽和島嶼。其中島嶼大約有1500個,最大的兩個自立成省(即薩列省和希尤省);海拔一般不足100米,最高點海拔317米。
溫帶闊葉林氣候;年降水量600-700毫米,較濕潤。
國家元首為總統,每五年由議會選出,行政機構為內閣,由1名由總統提名的總理和14名部長組成。內閣成員由議會批准,總統任命。
愛沙尼亞議會(愛沙尼亞語:Riigikogu)為愛沙尼亞的最高立法機構,由101個議席組成。議員由選民直接選出,任期為4年。
愛沙尼亞最高法院(Riigikohus)為愛沙尼亞的最高司法機構,由17名法官組成,法官主席由總統提名,議會指派,任期為終生。
愛沙尼亞經濟
世界銀行將愛沙尼亞列為高收入國家。由於其高速增長的經濟,愛沙尼亞經常被稱作「波羅的海之虎」。1929年,愛沙尼亞建立了一種穩定的貨幣——愛沙尼亞克朗。該貨幣由中央銀行——愛沙尼亞銀行發行。貿易集中於當地市場和西歐,尤其是德英兩國。商務活動中僅有3%是與俄羅斯進行的。二戰以前,愛沙尼亞是個農業國。其生產的黃油、牛奶和奶酪在西歐市場聲名卓著。在1940年蘇聯的首次強行吞併跟後來二戰中納粹德國和蘇聯相繼占領削弱了愛沙尼亞的經濟。戰後,社會主義化使愛沙尼亞的經濟和工業融入到蘇聯的中央計劃經濟體制之中。
1999年,愛沙尼亞經濟遭受自1991年獨立以來最嚴峻的危機,主要原因為受到1998年8月的俄羅斯金融危機影響。愛沙尼亞於1999年9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仍在為能源供應、電信、鐵道等國營單位進行私有化。愛沙尼亞於2004年5月1日加入歐盟。目前愛沙尼亞經濟發展迅速,資訊科技發達。不少芬蘭公司將部分運營部門搬入愛沙尼亞,促進經濟發展。
2011年1月1日,愛沙尼亞正式加入歐元區,成為歐元區第17個國家
儘管愛沙尼亞整體資源貧乏,但其土地仍有少量種類豐富的天然資源。該國有大量油頁岩和石灰石,還有覆蓋47%領土的森林(直至2017年,森林覆蓋面積已經增加到51%)。除了油頁岩和石灰石,愛沙尼亞還有很多磷礦、瀝青鈾礦和花崗岩。近年,由於在納爾瓦電廠的老化,於2016年前如沒有進行改造便要關閉,公眾爭論是否要建造一座核電廠以確保能源供應。
愛沙尼亞官方語言為愛沙尼亞語,與芬蘭語有很密切的聯繫。俄語也是重要語言。在愛沙尼亞較大的城鎮裡,英語知識相當普及。多數俄羅斯族人也通愛沙尼亞語,從2007年起,俄語學校也逐步增加愛沙尼亞語課程。德語也很常用。
愛沙尼亞人宗教信仰不強烈,不到1/3的人口信教,其中大多數為基督教新教路德教會。俄羅斯人信東正教。源於古代拜物教的宗教傳統也有一定的保留。
塔林(愛沙尼亞語:Tallinn)
是波羅的海最內部的芬蘭灣濱的愛沙尼亞共和國的首都。舊稱列巴爾(德語、丹麥語: Reval),沙俄時代名為列威利(Ревель),前蘇聯時代名為塔林(Таллин)。人口約42萬。舊城是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塔林歷史城區』。2011年當選歐洲文化之都。位於愛沙尼亞北海岸,離北方對岸的芬蘭赫爾辛基約80km。
1154年,塔林被穆罕默德·伊德里西記錄在穆拉比特王朝的世界地圖中,標記為「凱爾萬」 (Qlwn) 。在東斯拉夫的年代記為「柯里萬」(Kolyvan) ,源自愛沙尼亞神話中的英雄「卡列夫」(Kalev) 。13世紀被利沃尼亞和斯堪地那維亞人稱為「林達尼薩」(Lindanisa) ,源自愛沙尼亞的史詩英雄卡列比波艾克的母親的名字。
1291年被丹麥占領,命名為其古名「列巴爾」(Reval) 。
1918年愛沙尼亞獨立,遂被稱為「塔林」。在愛沙尼亞語中有「丹麥人之城」的意味。
塔林位於芬蘭灣的南岸,愛沙尼亞北部。塔林最大的湖泊是於萊米斯泰湖(9.6 平方千米),是城市的主要飲用水源。第二大湖哈古湖(Lake Harku)面積1.6平方千米。與許多大城市不同,塔林唯一較大的河流位於塔林郊區的比力塔(Pirita)地區。其河谷因自然的湖光山色而被列為保護區。一個石灰岩懸崖貫穿整個城市。塔林的最高點在城市西南部的諾姆爾(Nõmme)區,海拔64米。塔林的海岸線有46千米長,有3個較大的半島: 高普利半島(Kopli)、巴扎斯薩爾半島(Paljassaare)和卡古馬爾半島(Kakumäe)。
歷史
芬蘭灣南岸相信在公元前2千年已經有一群說波羅的-芬蘭語支的部落在此定居。
1154年塔林被阿拉伯人製圖師穆罕默德·艾·伊迪利斯記錄在他的世界地圖上。
作為與俄羅斯與斯堪地那維亞貿易的主要港口,塔林成為了丹麥王國擴張的目標,於1219年後塔林由丹麥統治。北方十字軍時期當地人皈依基督教。1285年該市成為漢薩同盟 - 一個北歐一些德國人城市的一個貿易與軍事同盟的北方成員。1345年丹麥將塔林和他們在愛沙尼亞北部的領地一同售予條頓騎士團。中世紀的塔林是戰略上一個重要的據點,是西歐、北歐與俄國之間貿易的交叉點。該市人口8,000人,由城牆和66個堡壘防禦。
塔林聖奧拉夫教堂曾是世界最高的建築,至今仍是塔林老城區最高的建築物
隨著宗教改革的開始,德國的影響力開始變得更為強大。1561年塔林成為了瑞典的領土,在大北方戰爭時期,以塔林為據點的瑞典軍在1710年向俄國投降,但當地的德國人首領在沙皇統治下保住了他們自身的文化和經濟自主權。19世紀塔林的工業化令它的港口保持了重要性。19世紀的最後十年,塔林的俄羅斯化程度變得很強。
卡德羅格宮殿(愛沙尼亞美術館)
卡德羅格宮-是18世紀巴洛克式宮殿.由俄皇彼得大帝一世於18世紀初.征服愛沙尼亞土地之後.為了榮耀他的妻子凱莎琳一世而蓋的.原名是Catherinenthal(像是'凱莎琳宅邸'的意思)..據說宮殿建造時.彼得大帝還親自放下第一塊基石。1930年代,愛沙尼亞曾經短暫獨立時,這裡曾經作為當時的總統私人官邸。卡德羅格宮殿,位置剛好在卡德羅格公園的正中央..後面有ㄧ座英式花園..後花園左右邊各設圓形花式噴泉ㄧ座.花園正後方放海神雕像.卡德羅格公園內部共設有3個美術館..其中又以卡德羅格宮殿改名為-愛沙尼亞美術館-最有歷史價值.。
1991年愛沙尼亞第2次獨立後.卡德羅格宮殿被改名為-愛沙尼亞美術館.並且開始對外開放..展出作品多為外國的藝術品.其中又以歐洲的油畫佔多數..此外2樓中央大圓頂的濕壁畫氣勢宏偉.也是非常有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