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1506

今天晚上差不多只有6度

但每個人的心裡與剛到俄羅斯的看法已經不同

到昨晚莫斯科“紅場”夜晚的驚艷
 
心中對俄羅斯產生的熱情
 
引發團員對俄羅斯的文化與曆史背景不斷的探索 
 
對生活的意義重新思考與熱情的延續
 
這就是阿望的開運旅行團的初衷…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媽祖行腳者阿望

麻雀山觀景台

(俄語:Воробьёвы горы,英語:Sparrow Hills1935年—1999年稱為列寧山,俄語:Ленинские горы),位於俄羅斯莫斯科市的西南處,地處莫斯科河南岸,同時它也是莫斯科市的至高點,最高處海拔高度為220

其靠近莫斯科河一側的山坡為茂密的森林所覆蓋的峭壁,平均高出河平面60-70。其中有一處著名的觀景台,位於河平面至上85米處(海拔高度約為200米),能夠俯瞰部分莫斯科市區的市景,其中包括著名的盧日尼基體育場和烏克蘭飯店。而在離開觀景台的不遠處,則是盧日尼基鐵路橋。而觀景台也正對莫斯科大學大門。

麻雀山,得名於1451年以牧師 Vorobey(意為麻雀)命名的一個村莊。而在1924年至1991年期間,為了紀念列寧而一度更名為列寧山。1949年至1953年,在麻雀山上建造了莫斯科大學主樓以及觀景台等建築。而今的觀景台成為了莫斯科觀光的知名景點之一。此外,山上還修建有基督教教堂三位一體教堂。在1958年,為了配合莫斯科地鐵的建造,修建了穿越麻雀山以及架設於莫斯科河上的「盧日尼基鐵路橋」,鐵路橋上則是地鐵車站之一的「列寧山站」(如今叫「麻雀山站」)。其毗鄰共青團大道,觀景台,莫斯科大學主樓等建築。麻雀山上擁有一座滑雪跳台(建於1953年)。並且經常在山上舉辦各種山地自行車和賽車比賽。

IMG20170930175023.jpg

莫斯科大學莫斯科國立米哈伊爾·瓦西里耶維奇·羅蒙諾索夫大學

(俄語:Москов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имени М.В.Ломоносова,縮寫為МГУMSUMGU,簡稱:莫斯科國立羅蒙諾索夫大學、莫斯科國立大學、莫斯科大學)是俄羅斯最大和歷史最悠久的大學,於1755年建校。2004年該大學有約4000名講師、31000名大學生和7000名進修生。

歷史

1755125俄羅斯女沙皇伊莉莎白·彼得羅芙娜下令建立莫斯科大學,同年426日該大學開始授課。至今為止在俄羅斯125是大學生節。一開始大學設立在紅場邊上的中心藥店,葉卡捷琳娜大帝後來將它遷到Mokhovaya街另一側的一座新古典式建築中。1905年在莫斯科大學建立了一個社會民主主義的組織,該組織呼籲推翻沙皇,建立一個共和國,此後沙皇政府多次關閉莫斯科大學。1911130名科學家和教授抗議軍隊入駐校園以及一些教授被毆打,上千名學生被開除。1917年十月革命後大學開始接納工農子弟。1919年開始免交學費,為了工人階級子弟建立了一個預備系,來讓他們能夠通過入學考試。1940年大學改名來紀念其創立者米哈伊爾·瓦西里耶維奇·羅蒙諾索夫2005年該校舉行了隆重的莫大建立250周年慶,學校舉行了各種慶祝活動以及邀請眾多世界教育界名人到該校演講。

主樓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史達林下令在莫斯科市中心周圍建造了被稱為七姐妹的七座建築。從1953年開始莫斯科大學的主樓位於其中最大的建築中。莫斯科大學的主樓位於麻雀山(原名列寧山)。當時它也是歐洲最高的建築,其中心塔高240米,共36,周圍有四個翼。據說其走廊共長33千米,包含5000多間房間

 

其頂部的紅星包含一間小屋和一個展望台,重12噸。建築的表面畫有鍾、氣壓表、溫度計等巨大圖案,飾有雕塑和鐮刀錘子的圖案。建築前有著名俄羅斯學者的塑像。而這些雕像其中就包括莫大的創始人羅蒙諾索夫的,佇立於主樓正前方與圖書館相呼應的位置。

tmp847767511578443778.jpg

聖彼得堡(俄語: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羅馬化:Sankt-Peterburg

中文俗稱彼得堡,是俄羅斯的聯邦直轄市,也是西北部聯邦管區和列寧格勒州的首府。位於俄羅斯西北部,是波羅的海芬蘭灣的重要港口。城市有涅瓦河流過。聖彼得堡有520萬人口,是俄羅斯人口第二大城、世界上居民超過100萬人的最北端城市。她是俄羅斯最西方化的城市,也是俄羅斯文化、經濟、科學中心和交通樞紐之一。俄羅斯有眾多重要政府機構設於該市,包括俄羅斯聯邦憲法法院、紋章局、列寧格勒州政府、獨立國協聯盟議會大廈、俄羅斯海軍司令部和西部軍區司令部。

聖彼得堡由彼得大帝於1703527日建立,在1712年至1918年期間為俄羅斯帝國的首都,並為帝國三次大革命——第一次俄國革命、俄國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十三月革命的中心。聖彼得堡多次因時空背景而易名: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後,聖彼得堡為因應當時「去日耳曼化」的風潮而改名為「彼得格勒」Петрогра́д);在列寧逝世後又改名為「列寧格勒」(Ленингра́д)。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期間,列寧格勒被德軍圍城封鎖長達872天,導致多達150萬人死於飢餓,戰後該城被授予「英雄城市」稱號,並有三個下轄城市被授予「軍事榮譽城市」稱號——羅蒙諾索夫、克隆斯塔和科爾皮諾

2013年,聖彼得堡制定了2030年戰略發展目標,屆時估計將有市民590萬人。以聖彼得堡為中心構築的城市群面積達1439平方公里,僅次於20112012年期間改制擴編的莫斯科城市群,在俄羅斯吞併了克里米亞後,聖彼得堡成為繼塞瓦斯托波爾後第二小的聯邦主體單位。

聖彼得堡歷史中心及相關建築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旅遊業是聖彼得堡的核心產業之一,該市擁有眾多的文化景點,如冬宮、人類民族博物館、馬林斯基劇院、俄羅斯國家圖書館、俄羅斯恐龍復活博物館、俄羅斯博物館、俄羅斯有羽毛恐龍博物館、彼得保羅要塞、聖以撒大教堂和聖基道霍大教堂等等。

該市於1703年由俄國沙皇彼得一世下令建造,由該城的第一座建築物——扼守涅瓦河河口的聖彼得保羅要塞命名。俄羅斯正教會也興建了一座小型的木製教堂,同樣由這兩位聖徒得名,並作為教堂的守護聖徒。而聖彼得則被選定為城市的守護聖徒。

 

聖彼得堡有著一個非常「異國」色彩的名字。其中一個解釋是彼得大帝過去在歐洲遊歷時受到了荷蘭文化的影響。但是其時荷蘭共和國已經受到加爾文主義的影響多年,早已不再在地名前加「聖」前綴;再者荷蘭語中「聖」實為Sint-而非Sankt-。另一個可能的解釋,便是彼得大帝可能參考了另外的一些歐洲城市的名稱,在當時離得最近的要數瑞典帝國的聖米夏埃爾Sankt Michel,縮寫為S:t Michel,今芬蘭米凱利),此外還有諸如奧地利的聖米夏埃爾(Sankt Michael),德國的聖戈阿爾(Sankt Goar)等。

 

 

 

因為名字冗長,在實際使用中人們為聖彼得堡起了諸多別名。城市的首任總督緬希科夫有可能是該城第一個別名ПетриPetri)的發明者。1740年代米哈伊爾·羅蒙諾索夫為該城擬了一個希臘名Πετρόπολις(彼得羅波利斯,PetropolisПетрополис),並起了一個俄語化的轉寫Петрополь。在此前後,另一個類似的名稱ПитерполPiterpol)也見諸文獻。在這諸多方案中都去除了前綴「聖」,只在官方正式文檔中還得以保留。

1830年代普希金在他的一首詩里,為城市擬了一個俄國化的名字「彼得格勒」。不過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俄國出現反德情緒,沙皇政府才將具有德文傾向的城市名字——「聖彼得堡」改為「彼得格勒」。其後蘇聯成立,為紀念領導者列寧於十月革命時曾於該市發動革命,於1924年列寧逝世後,又將市名改為列寧格勒。

1991年蘇聯解體後,經市民投票,恢復聖彼得堡的舊名;同時也修改了大量蘇聯時代的市內地名。不過列寧格勒州依然維持原名。聖彼得堡俄語俗稱為「彼得」((Питер))。

 

20世紀以前

聖彼得堡地區原來是波羅的海芬蘭灣涅瓦河的出海口的一片沼澤地,其周圍地區,包括現時芬蘭灣一帶的土地,稱「英格爾曼蘭」(Ingermanland),為瑞典王國所擁有。該地早先只有一支芬蘭部落活動。1611年,瑞典殖民者首先在涅瓦河口修築了一座要塞,其後圍繞著這個要塞逐漸興起一座小城鎮。

沙皇彼得一世對航海事務非常感興趣。其時俄國控制下的面向西方的重要海港為阿爾漢格爾斯克,由於位於白海,每年有好幾個月封凍停航。爲了爭奪面向西歐的不凍港,俄國在18世紀初1700年開始對瑞典王國的21年北方戰爭。1703512日(俄曆1日),彼得一世從瑞典奪取英格爾曼蘭,同月27日(俄曆16日)在距離海灣約5公里的入海口処,一個叫做兔子島的小島上興建彼得保羅要塞,這也成爲了新城市的第一塊磚石。

這座城市的建設者包括從俄國各地徵召的農民兵,以及戰爭中的瑞典戰俘。工程主理者為彼得一世密友亞歷山大·達尼洛維奇·緬什科夫。稍後這座城市成爲聖彼得堡省的中心。1713-1714年彼得大帝把首都從莫斯科搬到聖彼得堡,聖彼得堡成為君主制俄羅斯帝國首都,經過凱薩琳大帝、亞歷山大一世直至尼古拉二世的不斷建設,成為君主制俄羅斯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普希金將其稱為俄羅斯「面向西方的窗口」。

最初幾年城市是圍繞著彼得保儸要塞發展的,但很快城市就開始向外擴張了。1736-1737年城市遭遇嚴重的大火。1737Burkhard Christoph主持的一個重建委員會重新制定了計劃,將城市劃分為5個區,市中心遷移到海軍區。

城市沿著以海軍部大廈為中心輻射開去的三條街道發展;這三條街道分別是涅瓦大街(目前的中心道路);戈羅霍娃街;以及沃茲涅先斯基大街。城市發展的最初60年間,巴洛克風格佔據了統治地位,當中最傑出的代表作即為冬宮。1760年代以降,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逐漸成爲潮流。

1810年,亞歷山大一世時期,第一所工科高等院校開始興辦。1825年,一批俄羅斯貴族曾在聖彼得堡發動十二月黨人起義,但起義很快失敗。亞歷山大二世廢除俄羅斯的農奴制度後,聖彼得堡的工業得到迅速發展,建立了機械、造船、電力、食品等工業,並形成了產業工人階級。

20世紀至今

1905年俄國革命開始於聖彼得堡,並迅速蔓延到全國各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政府將其改稱「彼得格勒」,同樣意為「彼得之城」,但以去除德語借詞聖和堡。

19173月二月革命中尼古拉二世代表自己與其子退位,結束了俄羅斯君主制和近300年羅曼諾夫王朝的統治。

1917117日(舊曆1025日),布爾什維克在列寧帶領下,衝進冬宮,此後該事件被稱為十月革命。此次革命導致臨時政府結束,所有政權轉移歸蘇維埃,共產黨也由此崛起。之後,該市獲得了「三次革命之城」的新稱呼,指的是20世紀早期俄羅斯政治歷史上的三大發展。

19179月至10月間,德國軍隊入侵西愛沙尼亞群島英語:West Estonian archipelago,炮轟並企圖入侵彼得格勒。1918312日,蘇維埃把中央政府遷到莫斯科。在隨後的內戰,1919年尤登尼奇將軍從愛沙尼亞開始進軍,再次嘗試占領該城,但托洛茨基調動了軍隊,迫使他撤退。

1924126日,列寧逝世五天後,彼得格勒改名為列寧格勒。後來街道和其他地名相應進行了更名。全市與列寧生活活動相關的地點超過230個,有些後來成為博物館,其中包括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它是十月革命的象徵,也是俄羅斯海軍中最古老的船。

1920-30年代,列寧格勒的落後的市郊地帶按照規劃被改造成為市區。政府將住房納入社會福利之一;很多「資產階級式」的宅邸被認為太大,大量的家庭被分配到「公共住房」中去。1935年當局出台了新的總體規劃,計劃將城市往南發展,讓市中心遠離蘇芬邊界;經史達林同意,指定莫斯科大街為未來的列寧格勒的主要街道,在大街南端則會修建新的市政廳,同時近鄰市政廳還會修建一個大型廣場。但二戰之後,蘇芬邊界向北移動,涅瓦大街和皇宮廣場得以保留作為市中心的地位和功能。

1934年,基洛夫在列寧格勒遇刺,由此掀開蘇聯大清洗的序幕。

194198日至1944127日期間,列寧格勒曾經歷納粹德國軍隊長達872天的封鎖(列寧格勒保衛戰,блокада Ленинграда),是役成為了現代歷史上時間最長、破壞最嚴重、傷亡人數最多的圍城戰之一。194551日,史達林簽署最高統帥命令第20號,命名列寧格勒市與史達林格勒、塞瓦斯托波爾、敖德薩為偉大衛國戰爭英雄城市。偉大衛國戰爭勝利20周年時,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於196558日頒布法令授予列寧格勒英雄城市列寧勳章與金星勳章,以表彰「在圍城戰中的英雄抵抗與倖存者的堅韌不拔」。上托著金星標誌的英雄城市紀念碑於19854月在起義廣場落成。

1949年到1952年,在列寧格勒發生了蘇聯著名的列寧格勒案件。

列寧格勒在二戰後進行了重建,並且再度成為蘇聯的工業中心區之一。儘管工人階級在戰後大量湧入,但該城還是保持了文化和藝術中心的地位。同時由於接近芬蘭,該城成為蘇聯時代為數不多的可以直接收看到西方電視節目的城市之一,每年有35萬蘇聯遊客經列寧格勒前往芬蘭旅遊。

 

 

1980年代末的列寧格勒市長索布恰克追隨俄羅斯總統葉爾欽的改革政策,該城在蘇聯8·19政變時持反對政變的立場。199196日,該城市民以54%的多數通過了恢復「聖彼得堡」舊名的決議。

另一方面,聖彼得堡經濟狀況於蘇聯解體後開始惡化。自從1940年以來食物配給再一次引入聖彼得堡,接受國外人道主義糧食援助。俄羅斯攝影師阿列克謝·季塔連科曾拍一系列戲劇性照片。1995年,聖彼得堡地鐵的1號線因水災停止運作,阻礙城市發展將近十年之久。

1996年,弗拉基米爾·雅科夫列夫擊敗阿納托利·亞歷山德洛維奇·索布恰克,當選市長。2000年,弗拉基米爾·雅科夫列夫贏得連任,但在2003年突然辭職。

雖然聖彼得堡中央區域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但其歷史與建築保護產生爭議。2005年後,市政府允許歷史建築拆遷。2006年,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宣布一項雄心勃勃計劃,將建造396米高的摩天大樓,可能會導致聖彼得堡天際線產生劇變。俄羅斯民眾於這個計畫不太接受,201012月,總統梅德韋傑夫決定為該計畫尋找一個更合適的建造位置。

 

地理位置和水文

聖彼得堡位於芬蘭灣的最入處。為大涅瓦河和小涅瓦河匯聚的三角洲地帶,在18世紀初,這裡還是一片沼澤。隨著聖彼得堡市的建造,人工運河在市內縱橫交錯,這些運河是在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開鑿,以舒緩因芬蘭灣水淺而倒灌進入聖彼得堡的海水。聖彼得堡共有42個小島,由423座橋樑連接

聖彼得堡市區海拔高度多變,最高點約海拔175.9577英尺),市區鑄造廠大街西部邊界海拔則不超過413英尺),多次因洪水造成災害。聖彼得堡洪水由波羅的海發生的長浪導致涅瓦灣水位高漲所造成。四次洪水災難先在1824年(洪水淹至海拔422厘米高,超過三百建築被毀)、1924年(洪水淹至海拔380厘米高)、1955年(洪水淹至海拔293厘米高)與1975年(洪水淹至海拔281厘米高)發生。為防止洪水侵襲,聖彼得堡大壩已經建造完成

 

政治地圖位置

就戰略觀點而言,聖彼得堡是波羅的海艦隊的根據地,也是俄羅斯在波羅的海沿岸的唯一軍港;然而俄羅斯海軍一但從聖彼得堡出港,會面臨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瑞典、丹麥、波蘭等國北約軍隊的圍堵,相較於莫曼斯克與海參崴等少有敵人威脅的港灣,不適合以海軍力量進行突破,故俄羅斯為了控制波羅的海,保障聖彼得堡的出入通道安全,必須仰賴陸空軍向周遭國家施予壓力。

氣候

聖彼得堡為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聖彼得堡7月平均高溫為23°C73°F),史上最高溫37.1°C98.8°F)發生於2010年北半球夏季熱浪期間。1883年,聖彼得堡紀錄到史上最低溫-43°C-45°F),冬季平均低溫為5.8°C42.4°F)。市區的涅瓦河通常在11月至12月凍結,在4月解凍。12月至3月間,平均有118天會有積雪,2月平均積雪深度達到19厘米。聖彼得堡無霜期持續時間平均為135天。聖彼得堡氣候比郊區稍暖一些。聖彼得堡天氣全年變化很大

 

 

人口

2013年聖彼得堡市人口為5,028,000人。20133月平均收入為36,375盧布(約合846歐元)。該城居民主要為俄羅斯族(占92.5%),其他還有烏克蘭人(1.5%)、猶太人(0.6%)、白俄羅斯人(0.9%)和韃靼人(0.7%)。其他居民占3.8%,包括芬蘭人、愛沙尼亞人、日耳曼人、波蘭人、越南人、華人等。

政府

聖彼得堡是一個俄羅斯聯邦主體。聖彼得堡政治組織結構遵循1998年通過的聖彼得堡憲章(Законода́тельное собра́ние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а)。聖彼得堡市政府負責聖彼得堡的行政運作。聖彼得堡有一個一院制立法機關:聖彼得堡立法院Законода́тельное собра́ние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а)。聖彼得堡市目前分為18區。聖彼得堡也是列寧格勒州及西北聯邦區行政中心。20085月,俄羅斯憲法法院從莫斯科遷至聖彼得堡。

聖彼得堡和列寧格勒州是兩個不同的聯邦主體,但是共同分享一些地方及聯邦行政機構,例如仲裁法庭、警察機構、聯邦安全局、郵政服務、緝毒機構、監獄及其他聯邦服務。

 

聖彼得堡沒有摩天大樓,其天際線相對較低。現行法規禁止在市中心建造高層建築。310-公尺(1,020-英尺)的聖彼得堡電視塔是該市最高的建築,而高122.5米的彼得保羅大教堂是市區迄今為止最高的建築。不過,有一個有爭議的項目,得到了城市當局的認可,稱為Okhta中心,將建造一座396米高的超高層摩天大樓。由於預期的建設帶來的威脅,2008年,世界文化遺產基金將聖彼得堡的歷史天際線列入100個最瀕危的地點的觀察名單。

不像在莫斯科,在聖彼得堡市中心的歷史建築,大部分是1819世紀巴洛克和新古典主義建築,基本得到保留;雖然許多建築在布爾什維克奪取政權後、列寧格勒圍城戰,以及最近的年間被拆毀。1703年彼得一世的木屋,位於涅瓦河邊,位於夏園,二戰被毀,現為重建的一座一層小房子。1991年,聖彼得堡和列寧格勒州的聖彼得堡歷史中心及二戰遺蹟相關紀念建築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在涅瓦河右岸的兔島的顯赫位置,是彼得保羅要塞和聖彼得堡最高的教堂彼得保羅大教堂。以前每天中午要塞仍會鳴炮,現在不再打炮了。聖彼得堡清真寺歐洲最大的清真寺,開放於1913年,位於附近的右岸。瓦西里島將涅瓦河分為兩道:大涅瓦河和小涅瓦河,通過交易所橋連接到北岸(彼得格勒島)的舊聖彼得堡證券交易所。瓦西里島南岸沿大涅瓦河有一些該市最古老的建築,可以追溯到18世紀,包括人類學與民族學博物館(主要為東亞國家,裡面都為私人搶來的,交給國家)、Twelve Collegia(聖彼得堡國立大學的兩個校區之一)、緬希科夫宮(Меншиковский дворец)和帝國藝術學院。

海軍部大廈

在瓦西里島南面的涅瓦河左岸,經過宮廷橋,便是海軍部大廈,龐大的埃爾米塔日博物館建築群沿著宮廷濱河路伸展,包括巴洛克風格的冬宮,原為俄羅斯帝國的皇宮,以及新古典主義的大理石宮。冬宮前為半圓形的該市主要廣場冬宮廣場,以及亞歷山大柱。

 

 

格里博耶多夫運河

涅瓦大街也坐落在涅瓦河左岸,是該市的主要大道。它始於冬宮廣場旁的海軍部大廈,向東穿過莫伊卡河(綠橋)、格里博耶多夫運河(喀山橋)、花園街(Sadovaya ul)、豐坦卡河(阿尼奇科夫橋),與鑄造廠大街相交,繼續前行到達莫斯科車站旁的起義廣場Пло́щадь Восста́ния),在此與利戈夫斯基大街Ligovsky Prospekt)相交,並轉向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百事吉(Пассаж)商業街、天主教聖加大利納堂、勝家大廈(新藝術運動風格)、歐羅巴大飯店、路德會聖彼得聖保羅教堂、高爾基市場(Great Gostiny Dvor)、俄羅斯國家圖書館、亞歷山大劇院及前面的凱薩琳大帝雕像、喀山大教堂(由沙皇保羅一世下令仿照羅馬聖伯多祿大殿建造。十月革命後成為「反宗教博物館」)、斯特羅加諾夫宮、安奇科夫宮和貝洛薩爾斯基-貝洛澤爾斯基府(Beloselsky-Belozersky Palace)都位於這條大道沿線。

28_cover.jpg.1050x500_q95_crop_upscale.jpg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保存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的遺骸,是俄羅斯基督教教育的重要中心。修道院內的季赫溫墓地,安葬著陀思妥耶夫斯基、柴可夫斯基等許多著名的聖彼得堡人。

在涅瓦河與涅瓦大街之間,有基督喋血大教堂(修建於亞歷山大二世的遇刺地點之上。外觀與紅場的瓦西里·勃拉仁內教堂相似);米哈伊洛夫宮,保羅一世剛搬入這座新建的宮殿40夜就被暗殺,現為俄羅斯博物館分館;戰神廣場;主顯聖容大教堂(是俄羅斯罕見的從未停止禮拜的教堂);夏園;塔夫利宮,為葉卡捷琳娜二世情夫波將金的豪華府邸,二月革命後俄羅斯國家杜馬所在地;斯莫爾尼宮,即斯莫爾尼女子學校,十月革命中成為革命的指揮中樞,現為聖彼得堡市長辦公地;以及斯莫爾尼修道院。

在海軍部大廈的西部和南部,也有許多著名的地標,包括聖以撒大教堂(聖彼得堡最大的教堂),三一大教堂、馬林斯基宮、阿斯托利亞飯店、馬林斯基劇院(創建於1730年,俄羅斯最著名的歌劇和芭蕾舞劇都在這裡上演)、尤蘇波夫宮1916年拉斯普京在此被謀殺)、新荷蘭島、以及樞密院廣場(1925年到2008年稱為十二月黨人廣場),廣場上的18世紀彼得大帝青銅騎士像,被視為該市最知名的標誌。

喀山大教堂

聖彼得堡的其他標誌還有兩個風向標:海軍部大廈的金色尖塔頂部的小船,以及彼得保羅大教堂頂部頂部的金色天使。宮廷橋在夜晚的開合橋是該市另一個標誌。在4月到11月的通航期間,每個晚上,涅瓦河和主要運河上的22座橋樑會打開,讓船只得以進出波羅的海。直到2004年,涅瓦河上第一座不需要開合Big Obukhovsky橋開通。在聖彼得堡有數百座小橋,跨越無數的運河和涅瓦河的支流,其中最著名的有莫伊卡河、豐坦卡河、格里博耶多夫運河、Obvodny運河、卡爾彼夫卡河和斯莫倫卡河。由於錯綜複雜的運河,聖彼得堡常被稱為「北方威尼斯」。市中心的河流和運河兩岸設置了花崗岩堤防和鑄鐵欄杆

該市的南郊有一些昔日的皇家住所,例如彼得宮城的彼得宮,又名「夏宮」(Летний дворец),坐落在聖彼得堡以西29公里的芬蘭灣,是彼得大帝的夏日皇宮,主要建築有大宮殿(Большой дворец)和蒙普萊西爾宮(дворец Монплезир),該宮殿以其直通芬蘭灣的噴泉階梯和園林內眾多設計巧妙的噴泉而聞名,二戰期間被德軍全部炸毀。皇村,現名「普希金市」,位於聖彼得堡以南25公里,內有巴洛克風格的葉卡捷琳娜宮(Екатерининский дворец)和新古典主義的亞歷山大宮(Александровский дворец)等建築,葉卡捷琳娜宮內的琥珀屋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二戰期間被德軍全部炸毀,現為複製品。巴甫洛夫斯克宮Павловский дворец),位於聖彼得堡以南30公里,由蘇格蘭建築師查爾斯·卡梅隆為保羅一世沙皇建造,其附屬園林是俄國最大的公園,被譽為「世界上最好的花園之一」,歐洲最大的英式花園之一。在聖彼得堡以南50公里的加特契納(屬於列寧格勒州而不是聖彼得堡),有沙皇保羅一世的行宮,是世界遺產的一部分。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郊區是喀琅施塔得及其19世紀的防禦工事和海軍紀念碑,座落在芬蘭灣口的科特林島。

博物館

聖彼得堡擁有200多座博物館,其中有許多都設於歷史建築內。最大的博物館是埃爾米塔日博物館,為前皇家宮殿,擁有大量的藝術收藏。俄羅斯博物館是一座專門展出俄國美術作品的大型博物館。一些著名的聖彼得堡人,包括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尼古拉·安德烈耶維奇·里姆斯基-科薩科夫、亞歷山大·勃洛克、弗拉基米爾·納博可夫、安娜·阿赫瑪托娃、淑雪兼珂、約瑟夫·布羅茨基的故居,以及一些南郊的宮殿和著名建築如聖以撒大教堂,也被納入公共博物館。

艾拉爾塔博物館Erarta)—俄羅斯規模最大的私立當代藝術博物館。館中收藏了來自俄羅斯幾十個地區的150多位藝術家的超過2000多份創造於20世紀後期和21世紀初期的作品。

藝術房間由彼得大帝建立於1714年,收集來自世界各地的珍品,有時被認為是在俄羅斯的第一個博物館,已演變成現今的彼得大帝人類學與民族學博物館(Музея антропологии и этнографии)。俄羅斯民族學博物館,系由俄羅斯博物館分出,專門俄羅斯、前蘇聯和俄羅斯帝國人民的文化。

其他著名的博物館包括中央海軍博物館,設在舊聖彼得堡證券交易所大樓內;艾拉爾塔博物館;動物學博物館;鐵路博物館;列寧格勒保衛戰博物館(Музей обороны Ленинграда);聖彼得堡歷史博物館,在彼得保羅要塞內;以及炮兵,工兵和通信兵軍事歷史博物館。

公園

聖彼得堡擁有眾多的公園和花園,其中最有名的一些坐落在南郊,包括巴甫洛夫斯克歐洲最大的英式園林之一。Sosnovka是聖彼得堡市內最大的公園,占地240240公頃。夏園(Летний сад是最古老的花園,建於18世紀初,其中有一座兩層的小木屋,為彼得大帝初建聖彼得堡時的住處。它座落在涅瓦河南岸,豐坦卡河河口。以鑄鐵欄杆,大理石雕塑而聞名。初建時有噴泉,流經的運河「噴泉河」以此得名。

其他著名公園還有克列斯托夫斯基島上的海岸勝利公園以及南部的莫斯科勝利公園,都是為了紀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勝納粹德國,以及葉拉金島上的中央文化休息公園,和塔夫利宮周圍的塔夫利花園。公園內常見的樹種有夏櫟、挪威楓、美國紅梣、垂枝樺、新疆落葉松、爆竹柳、椴樹和楊樹。

其他

保羅要塞(павловские крепости):又名「工程師棱堡」(Инженерный замок),位於夏園旁邊。為沙皇保羅一世修建,也是保羅一世的遇刺地。

奧拉寧鮑姆(Ораниенбаум):位於彼得宮城以西12公里,由彼得大帝寵臣、聖彼得堡市長亞歷山大·緬什科夫修建,內有大宮殿、中國宮等建築

切斯馬教堂以1770年俄國艦隊打敗土耳其海軍的切斯馬海戰命名,外觀紅白相間的條紋,十分醒目。

229495.jpg

大諾夫哥羅德(Великий Новгород,俄語諾夫哥羅德拉丁字母拼寫:Novgorod,英語:Veliky Novgorod)是俄羅斯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建城於859,位於俄羅斯西北部,沃爾霍夫河注入伊爾門湖的地方。大諾夫哥羅德在2002年有人口216,856人,人口數量最高時是在1989年統計時,當時人口達229,126人。大諾夫哥羅德是諾夫哥羅德州的首府。俄羅斯10號聯邦公路通過諾夫哥羅德。

早期發展

諾夫哥羅德是東斯拉夫人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最早在859年就已經被提到了。862年有記載說它是從波羅的海到拜占庭的商路上的一個重要據點。但是在20世紀中期和晚期的發掘發現它的文化期可以追溯到10世紀晚期,這是羅斯人被基督化的時候,比傳說中的建城時間晚一個世紀。估計年書中記載的諾夫哥羅德是在850年代或者860年代建立的是後來的推斷。在北歐神話中提到瓦良格人給諾夫哥羅德起的名字霍爾姆加德,但是在這裡歷史事實和傳說沒有聯繫。霍爾姆加德本來只是指今天城市東南的一座城堡。它附近的老城是9世紀中建成的,而諾夫哥羅德(新城)則是10世紀建成的。

基輔羅斯的附庸國

882年奧列格占據基輔,建立基輔羅斯。諾夫哥羅德的位置以及其政治、經濟和文化影響使得它成為基輔羅斯的第二大城市。按照當時的習俗基輔羅斯君主的長子和繼承人在未成年的時候就被命名為諾夫哥羅德的長官。在君主還沒有兒子的時候諾夫哥羅德則由行政長官管理。

在北歐神話中諾夫哥羅德被稱為是東斯拉夫人國家的首都。四名維京人國王——奧拉夫一世、奧拉夫二世、馬格努斯一世和哈拉爾三世——在諾夫哥羅德尋求避難。1028年奧拉夫二世死後和被提升為聖人幾十年後在諾夫哥羅德就已經建造了一座紀念他的教堂。

在諾夫哥羅德最著名的統治者中包括雅羅斯拉夫,他的父親弗拉基米爾一世·斯維亞托斯拉維奇統治基輔時他是諾夫哥羅德的長官。雅羅斯拉夫編輯了東斯拉夫人最早的書寫下來的法典。據說他向諾夫哥羅德授予了一系列特權。後來市民在與他們的統治者談判時經常以此為前例。他的兒子弗拉基米爾建造了今天依然存在的聖蘇菲亞大教堂。

 

諾夫哥羅德共和國

1136年諾夫哥羅德的市民將其君主驅逐,一般認為這個日期是諾夫哥羅德共和國的開始。在此後的兩個多世紀中市民邀請和驅逐了數名君主,但是理論上諾夫哥羅德從來沒有正式成為共和國,而且在這段時期里也有一些強大的君主如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能夠將他們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城市之上。當時諾夫哥羅德統治著歐洲東北的大量地區,從今天的愛沙尼亞到烏拉爾山脈,使得它成為中世紀歐洲最大的國家之一,不過拉多加湖和奧涅加湖以北的地區人口稀少,從來沒有真正的政治組織。

在諾夫哥羅德的人物中最重要的是市長,他是由市議會從城市貴族中選舉而出的。另一名重要的官員是「千人長」,他本來是城市民兵的首領,後來演變為一名商業和司法官員,他也是由議會選舉出來的。諾夫哥羅德大主教在市內也擁有非常高的地位。市長和千人長在被議會選舉出來後由大主教領導宣誓入職。

 

 

雖然不同官員和議會的存在是明確的,但是城市內部政治結構的詳細不明。市長和大主教共同統治,但是每人的職權區分不詳。君主的權利雖然從十二世紀中開始衰弱,但是依然在市內有一名代表,他作為軍事長官、立法官和法官依然有很大的作用。議會的詳細組成也不確定。一些學者認為它基本上是民主的,但是一些後來的學者則認為它是被精英統治者操縱的「影子民主」。

13世紀裡諾夫哥羅德雖然不是漢薩同盟的成員,但是是其最東邊的據點。從這裡出口大量珍貴的和不珍貴的皮毛。在整個中世紀諾夫哥羅德的文化非常興旺。考古發掘出土了許多樺樹皮信件,這可能說明當時市內識字率相當高,但是這不肯定。在諾夫哥羅德出土的《諾夫哥羅德法典》是馬其頓以北最早的斯拉夫語文件,在這裡也出土了最早的芬蘭語文件。一些最古老的俄羅斯史書是在大主教的書房裡寫成的。大主教促進聖像藝術和教堂建築。諾夫哥羅德商人薩特闊成為俄羅斯民間文學中知名的英雄。諾夫哥羅德從未被蒙古人占領。蒙古軍隊在離城市約100千米處撤回了,不是因為城市的軍事力量,而可能是因為蒙古指揮官不想陷入城市周圍的沼澤中。雖然如此,為金帳汗國徵收稅務的莫斯科大公還是在諾夫哥羅德進行徵稅,尤其是尤里·丹尼洛維奇和他的兄弟伊凡一世。

 

俄羅斯城市

由於諾夫哥羅德無法滿足其居民的糧食問題,因此它依靠俄羅斯的產糧地區。那裡的城市莫斯科和特維爾利用這個依靠來獲得對諾夫哥羅德的控制。最後1478年伊凡三世吞併了諾夫哥羅德,但是直到1560年代的饑荒和1570年伊凡四世圍攻諾夫哥羅德並屠殺了數千居民。1570年後市內的商人和上層居民被遣送到莫斯科、雅羅斯拉夫爾和其它地方。在空位時期諾夫哥羅德於1611年夏很情願地向瑞典軍隊投降。六年後諾夫哥羅德被歸還給俄羅斯。該世紀末它重獲了過去的繁榮。當時建造了一些非常大的大教堂。1648年至1652年俄羅斯最著名的宗主教尼康任諾夫哥羅德大主教職。1727年諾夫哥羅德被設立為俄羅斯帝國諾夫哥羅德管理區的管理中心,這樣它被從聖彼得堡管理區分離開來。這個管理區一直存在到1927年。從1927年至1944年它屬於列寧格勒州,此後成為新設立的諾夫哥羅德州的管理中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1941815德國軍隊占領諾夫哥羅德。德軍系統性地摧毀了其歷史建築。1944119日蘇聯紅軍重新占據諾夫哥羅德時,其2536座石建築中不到四十座還倖存。戰後市中心逐漸被修復。其主要建築被納入世界遺產。1998年它被正式稱為大諾夫哥羅德。

名勝

沒有任何俄羅斯或者烏克蘭城市能夠與諾夫哥羅德中世紀建築的數量和年代相競爭。這些建築中最重要的是1045年至1050年建造的聖索非亞大教堂。它是俄羅斯保存最好的11世紀教堂,可能也是俄羅斯最古老的依然在被使用的建築和最早體現俄羅斯建築風格的建築物。它的壁畫原來是在12世紀畫的,在此後的世紀裡被重畫,最晚的一次在19世紀裡。大教堂的青銅門非常著名,今天它位於西部的入口,傳說是1156年在馬格德堡製造的(也有文獻稱是在波蘭製造的),傳說它是在1187年從瑞典城市西格圖娜作為戰利品奪來的。最近的分析認為它可能是在15世紀中買來的。

 

 

諾夫哥羅德克里姆林宮擁有俄羅斯最古老的宮殿,它過去是大主教的主要會議廳,此外這裡還有俄羅斯最古老的鐘樓(15世紀中)最古老的俄羅斯機械鐘鐘樓(1673年)。其中機械鐘鐘樓在17世紀裡倒塌,必須重建。宮殿原來的大部分也已經損失。1771年又建造了一座王宮以及千年俄羅斯的青銅像(1862年揭幕),這座青銅像上展示了俄羅斯歷史上最重要的人物。

在克里姆林宮外有三座大教堂。它們是在姆斯季斯拉夫一世·弗拉基米羅維奇在位時建造的。聖尼古拉大教堂1113年至23年建成)中有姆斯季斯拉夫一世家庭的壁畫。尤里耶夫修道院(俄羅斯最古老的之一,1030年建成)中有一座高大,有三個圓頂的大教堂,它是1119年建造的。另一座類似的有三個圓頂的大教堂位於安東涅夫修道院,是1119年造的,可能是由同一建築師設計的。

在市內及其周邊還有約五十座尚存的中世紀和近代教堂。有些被納粹摧毀後重建。其中最能夠體現諾夫哥羅德早期建築風格的是內瑞迪沙的拯救教堂1198年)。

13世紀裡有許多三葉狀的小教堂。14世紀的教堂設計又有所發展。1345年建造的科瓦雷沃的拯救教堂本來有塞爾維亞大師的壁畫,該教堂在戰爭中被摧毀。後來教堂雖然被重建,但是壁畫沒有被恢復。

共和國末期又建造了一些教堂。一般來說這些教堂被看作不像此前的教堂那樣創新。一些12世紀的小教堂被一磚一瓦地拆掉,然後又在15世紀裡被重建。

1478年諾夫哥羅德被伊凡三世征服後其建築物的性質完全改變。大建築由莫斯科建築師建造,其特徵仿造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只有一些小一些的教堂依然遵循當地的傳統。

在沃爾霍夫河畔1964年建立了一座美麗的木結構的博物館20多座從14世紀至19世紀的房屋從諾夫哥羅德地區各地被搬到那裡。

 

伊爾門湖(俄語:Ильмень)

是俄羅斯諾夫哥羅德州重要的湖泊,以前是瓦良格人和希臘人的貿易道路,諾夫哥羅德城位於湖的出口處以下約6公里。湖泊面積為982平方公里(按水位改變為7332090平方公里)52條河流入伊爾門湖,主要4條為姆斯塔河、 波拉河、洛瓦季河和舍隆河,經沃爾霍夫河流進拉多加湖,再經涅瓦河流進芬蘭灣。水位由位於沃爾霍夫河下游的沃爾霍夫水力發電站水壩控制,七月的水溫為19-20 °C,和暖季節約90日。 船運緞由

arrow
arrow

    開運天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